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导师指导制度如何
返回列表
2025-05-19
来源: 关键词:

1. 导师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导师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是指经学校遴选后聘任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本校教师,校外导师是指经学校遴选后聘任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的校外人员。
2. 指导方式
双导师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原则上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度。校外导师参与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习实践、调查研究、课程学习、论文写作、毕业设计等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原则上不独立指导学生。
个性化与制度化结合:社科院研究生院在职博士的导师指导方式体现了个性化与制度化的完美结合。每位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同时又遵循学院的统一培养制度。例如,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工作经验和研究兴趣量身定制研究计划,而学院对导师指导也有明确要求,如每位导师每学期至少与学生进行4次深入交流,包括研究进展汇报、文献阅读指导、论文写作指导等。
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导师指导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包括传统的面对面指导,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展远程指导。面对面指导通常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远程指导则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工具进行。学院还鼓励导师组织seminar(学术研讨会),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接受导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
3. 指导内容
社科院研究生院在职博士的导师指导内容涵盖学术研究的各个方面,从选题确定到论文写作,从方法论指导到学术规范。
4. 导师职责
硕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导师应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将其贯穿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在思想品德、学术研究、专业技能、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关心和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成长,指导硕士研究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关注硕士研究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导师应熟悉有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严格执行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学校和所在学院的教育工作安排,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要切实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积极投身教书育人,教育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导师管理
遴选、培训、考核和评价:研究生教育管理部(学位办公室)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培训、考核和评价的主责部门,各学院根据学校有关制度规定,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招生计划、师资条件等因素,科学设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岗位规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师德师风、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经验、指导效果等,合理确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限额,负责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培训、考核、评价等具体工作。
岗位责任制: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导师岗位分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国科大和各研究所应相互配合,着力加强导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保证导师履行职责的工作条件,保障导师的合法权益。各研究所应按照科研导向和任务导向的原则,切实实行导师岗位责任制,建立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