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博士的安全措施有哪些
返回列表实验室设施安全
1. 设备安全:实验室配备了高速扫描仪、专业OCR识别系统和文献管理平台等设备,这些设备不仅能够满足常规研究需要,还能支持复杂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设备使用规范、数据安全保护和应急处理机制,保障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研究人员的安全。
2. 数据资源安全:中国社会科学数据库、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文化研究资源库等专业数据库为在职博士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并且社科院还建立了跨学科研究数据共享平台,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数据资源。还有跨国研究数据共享机制,在职博士研究生可以获取更多国际研究数据和案例资料,在数据共享的同时也注重数据安全保护。
考试安全
1. 考场安排与规则:考试安排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考生需携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进入考场考试。校外考生可从学校东门或北门进入,按照指引进入相应考区进行考试。考生应当自觉服从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相关工作地点的秩序。考生凭本人《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进入考点后,按规定时间进入考场,不得在考场外逗留,应当主动配合监考员按规定对其进行的身份验证核查、安全检查和随身物品检查等,按照要求存放手机等非考试用品。并且考生只准携带考试规定以内的考试用品,不得携带任何书刊、报纸、稿纸、图片、资料、具有通讯功能的工具(如手机、照相设备、扫描设备、智能设备等)或者有存储、编程、查询功能的电子用品以及涂改液、修正带等物品进入考场。考生在考场内不得私自传递文具、用品等。
2. 答题规范:考生入场后,对号入座,将《准考证》、有效居民身份证放在桌子左上角以便核验。《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均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领到答题卡、答题纸、试卷后,应当在指定位置和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地填(涂)姓名、考生编号等信息,漏填(涂)、错填(涂)或者字迹不清的答卷影响评卷结果,责任由考生自负。遇试卷、答题卡、答题纸等分发错误及试卷字迹不清、漏印、重印、缺页等问题,可举手询问;涉及试题内容的疑问,不得向监考员询问。开考信号发出后,考生方可开始答题。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准进入考场参加当科考试。考生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当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点规定的区域逗留或者交谈。考生应当在答题纸的密封线以外或者答题卡规定的区域答题。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写在草稿纸或者规定区域以外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在答卷、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答题过程中只能用同一类型和颜色字迹的笔。考生在考场内须保持安静,不准吸烟,不准喧哗,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准夹带、旁窥、抄袭或者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准传抄试题、答案或者交换试卷、答题卡、答题纸,不准将试卷、答卷、答题卡、草稿纸故意损毁或带出考场。
学术研究安全
1. 学术支持体系:学术指导团队、技术顾问团队和研究助理团队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支持网络。在职博士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得到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和技术人员的及时帮助。实验室还定期举办学术工作坊和技术培训课程,帮助在职博士研究生掌握最新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果的高质量产出。
2. 国际合作安全:社科院在职博士项目的实验室设施建设注重国际化发展。通过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验室配备了国际标准的研究设备和跨国研究平台。在职博士研究生不仅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国际比较研究,还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合作中也注重数据安全等相关安全措施。